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覺得,如何管孩子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問題,尤其是孩子特別難管的時候。
這種難管,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孩子的“不配合”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當孩子正在打游戲的時候,你喊:“吃飯了!”
普通的孩子會放下手機,跑向飯桌。
難管的孩子,就這么一句簡簡單單的話,也要耽誤很長時間,他們會嘴上隨便應付兩句,眼睛卻不離手機;等到你再大點聲催促的時候,就裝作沒聽到。
當你發火喊第三遍,孩子態度也跟著惡劣:“催什么,我都說馬上了!”
這種表現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多,到了青春期,孩子就變得越來越難溝通。
面對青春期的孩子,家長無能為力的感受也會越來越明顯,他們就會疑惑:
“為什么別人家孩子越大越省心?我家孩子卻這樣難管?”
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,還是在于父母之間教育方法的差別。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難管的孩子都是被寵壞的,其實問題沒有這么簡單。
很多父母不曾注意的細節,都是導致孩子越來越逆反的導火索。
教養方式的不統一
有的人認為在家庭里,有人唱黑臉,有人唱白臉,軟硬兼施的方法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。
所以我們在生活中,最常見的教育合作模式,就是夫妻雙方一個人嚴厲,另一個就縱容;一個人批評,另一個就袒護;一個人罵,另一個就哄……
比如放假期間,媽媽督促孩子寫作業:30分鐘寫完數學的練習題再去玩。
孩子磨磨蹭蹭不愿意做,但是媽媽堅持要求,一旁玩手機的爸爸看不下去了:“好不容易放假,就讓他玩唄!不差這一會!”
這件小事,表面看起來無傷大雅,但卻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了形象:媽媽很嚴厲,爸爸很好說話。
類似的事情發生多了,下次他就學會“見風使舵”,想要某個玩具、想要偷懶、想要玩,直接去找爸爸,對于那個設置太多禁令的媽媽,躲著就是了。

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:
在某個家庭里,也是類似這種分工,只不過爸爸嚴厲,媽媽寵愛,孩子每次犯完錯,爸爸教育幾句,媽媽就心疼地抱住孩子,護著孩子。
前段時間,孩子放學把同學的頭打破了。孩子以前也會欺負別人家孩子,爸爸嚴厲教育過很多次,都不起作用,因為孩子背后有媽媽這座靠山。
不知不覺中,孩子不合理的要求、沒有規矩的行為都有了避難所,才會重復犯錯、闖禍。
因為每一次犯錯后,孩子根本沒有從中得到過任何教訓。
養成這種思維習慣的孩子,教育也會逐漸變得困難起來。
教育方法一成不變
有個在培訓班工作的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:
有天,給一名高中生上網課的途中,學生提出想休息一會,沒等老師開口,一旁監督的媽媽答道:
“不行!”
“我上課的時候你能不能出去??!”
“我在旁邊又不打攪你。”
“你就是煩到我了。”
“我不在這,你就偷懶!”
孩子氣得站起來:“那你自己上吧!”
說罷,摔門而出。留下一臉受傷的媽媽和視頻這頭尷尬的老師。
這不是母子倆第一次產生矛盾,平時這個已經是高中生的孩子經常嫌媽媽管得太多,連上課都要在一旁看著,為此,兩個人經常吵架。
晚上,朋友收到這位媽媽的短信,通知她明天正常上課,并表示自己這幾天已經離開家,去娘家反思自己的教育,也是為了讓孩子反思自己。
看到這位絕望的母親,朋友嘆氣道:“孩子已經變了,但是家長卻還是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對待孩子。”

?。保皻q前的孩子,再難管,父母都能找到方法去對付他們,10歲后的孩子,就沒這么簡單了。
比如,一開始你可以打他、罵他、嚴格地要求他,他還無法反抗,但是到了高中,這種方法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。
所以,當你的孩子越管越逆反的時候,實際上就在提醒你:該改變你的教育方法了。
孩子的心理變化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,不同的年紀,有不同的心理特點。
家長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變化,對癥下藥,教育孩子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。
拿青春期的孩子來說,大人越是較勁,越是高壓,孩子反叛得就越厲害。
這個時期的孩子,在心理上迫切成為大人,想要獨立和隱私,并且渴望父母的尊重。
與此同時,家長就要改變以往的溝通模式,多聽聽孩子的想法,尊重孩子,減少控制。
?。保矚q以前,不注重親子關系的培養
有位朋友也曾抱怨過兒子難管。因為生意需要,他經常出差去外地,平常都是妻子和老人在家教育孩子。
作為父親,他鮮少對兒子表現出過多的親密,聊得也不多,如果妻子不在家,父子倆的對話就只有寥寥幾句。
每次回家,他對孩子問得最多的就是學習問題,但每次一提,孩子就不高興。
有一天聽妻子說孩子認識了幾個校外的朋友,他怕孩子學壞,就去叮囑孩子謹慎交友,沒想到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。
孩子對他說了一句讓他久久不能忘懷的話:“我長這么大,你管過我什么!”
小時候總是圍著出差回來的爸爸要抱抱的小孩,不知什么時候,變得這么陌生。
朋友一直忽略的親子關系的培養,讓他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異常困難。
有很多父母,雖然重視對孩子的教育,卻忘記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。
親子關系差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你和孩子之間,缺少愛的連接,沒有這種連接,就無法觸動孩子的內心,你的教育就不可能起到作用。
而且在一段不良的親子關系中,父母的大道理,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在孩子小時候,父母最先應該做的,多陪陪孩子,和孩子建立高質量的情感連接。
有了好的關系做基礎,不必喋喋不休地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,不應該怎么做,孩子自然會愿意信任家長。
走進孩子內心的教育,才是最有效的教育。